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宣传处 吴晓燕 发布日期:2018/5/18 10:48:21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他诞生于沂蒙山解放战场的战地救护所,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热土广东,在70年历史长河中,院址三次迁徙,院名数次更迭,但使命不改,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300张病床,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华南地区一流大型综合性医院,可谓南征北战,筚路蓝缕。
临床专科联盟创新基层疑难危重患者救治模式
谋定而后动!找准定位,承担起大型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王前眼中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工作基础与目标。
王前表示,珠江医院由军队医院转制而来,1979年从福建驻军医院迁至广州,成为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其他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相比,起步晚、底子薄。虽然在1994年首批被评定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但相比华南地区一些根基深厚、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医院,并不是最顶尖的。“因此我们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适应国家医改政策对大型公立综合医院的要求,借力广东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区域疑难危重患者救治中心建设就是这样定位下的一个重要举措。珠江医院为此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积极建设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卒中中心等疑难重症救治中心;第二就是在广东省率先开展“珠江专科医疗联盟”建设,做紧密型医联体的牵头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势在必行,每一家医疗机构都得有自身的特色,大型公立医院更要体现出医院的专科优势和地位。”
他说:“临床专科联盟是保障疑难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医疗共同体等形式,“专科联盟”也被纳入了医联体的概念,这种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医疗机构间优势专科资源的互联,可以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人民日报》曾经表示,“专科联盟是医联体的高阶版。”
珠江医院自2017年7月22日在广东省率先启动“珠江专科医疗联盟”,通过和地县级医疗机构的相同专科建立起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全方面“点对点”的紧密合作,协助地县医院提升诊疗质量,使其接近或者达到大医院的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省级大医院同质化的专科诊疗服务。
王前表示: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医院之间签署合作或帮扶协议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实践表明,医院和医院间协议签订之后如果没有实质联系,院间协议就成为了一个形式。以往都是医院和医院签了约、挂了牌,具体帮带落实到科室和每个医生时并不到位。临床科室间的合作则不同,科室是医院里面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医院提供服务的具体载体,通过临床专科间人与人的联系和帮带,可以建立最具生命力的牢固共同体。
“珠江专科医疗联盟”的首批重点建设专科为儿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5个珠江医院优势专科。初步试点后,现已增至包括心血管内科在内的18个专科,加盟的医院与专科也由最初的几十个扩展到遍布近20个省份200余家医院500多个专科。
王前指出,实践证明,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联合帮带必须由以往医院之间“面对面”,改进落实到科室与科室之间,甚至是科室医生之间“点对点”建立关系,这才是最有效的。这就是王前所说的“学科间的天然互动。”联盟专科应优先选择在基层和社区无法救治、致死率高的急危重病种,以解决社会迫切需要。
专科联盟作为医联体的形式之一,是解决分级诊疗的一个可行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执行难”也是公认的。王前颇为自豪的是,“专科联盟很多地方都在做,最难的地方在于怎么有效运行,怎么有制度保障。我们做的是比较实在的。”
“珠江专科医疗联盟”成立之后,马上成立了理事会,作为专科联盟的管理机构。对如何实现联盟内各专科共赢作了具体的制度安排。比如,如何双向转诊,珠江医院的医生如何下到基层出诊,怎样深化合作,怎样引入第三方进行诊疗技术水平考核及不达标专科退出机制等,都作了安排和规划。
为形成联盟专科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顺畅沟通渠道,“珠江专科医疗联盟”推行“互联网+医疗”的协作模式,创新建立了“科室到科室”“医生到医生”的远程协作平台。2017年12月16日,“珠江专科医疗联盟”远程协作云平台正式启动。这个专科远程协作云平台具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育、远程会议、连接HIS、PACS、心电信息云平台、急诊云平台及其他协作平台等功能。
珠江医院专科医疗联盟的模式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医院总结相关经验,参加了“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并在中国医疗创新峰会和2018中国医院质量大会上进行交流分享。
从“急诊”到“急救”的理念改变
在珠江医院新医疗区门急诊住院一体化大楼内,从急诊科到介入治疗中心,以普通人的步速,走一趟可能要5分钟。但当急诊科接诊到急性胸痛患者,确诊是心梗后,走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进介入治疗中心,最短只需要90秒。
一旦患者确诊是心梗,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便立即开启,从进入医院大门,躺上介入治疗中心手术台、到疏通闭塞的血管,患者脱离危险,最快仅30分钟,比国际指南建议的时间窗少了整整60分钟。
“急诊不急”是存在于许多医院的怪现象。相比有些医院有人到急诊看普通感冒,有人到急诊看“痘痘”,有人深夜睡不着觉到急诊开安眠药这些被广为报道的现象,在珠江医院有一个感觉特别明显:这里的急诊更像是急诊。
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冯常森表示,珠江医院对急诊功能的重新定位是从2016开始的。医院为加强急难危重症的诊治,扩充了急救医学部,对床位、人员、功能定位都进行了调整。让急诊从看常见病感冒发烧到成为胸痛、卒中、多发性外伤、危急症新生儿救治的“绿色通道”。
2017年,珠江医院多次开展急救突击演练,模拟接诊严重交通事故多发创伤失血休克和心脑血管急症突发昏迷等病例。随着一声令下,急诊科值班医生在迅速了解处理病情的同时报告医疗总值班,立即启动急救“绿色通道”,通知各相关科室值班医生迅速赶来会诊。接到通知的10多个科室值班人员,能够立即从医院各个位置赶到抢救现场。
“心脑通病、心脑同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心脑一体化诊治平台”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心脑联合救治是珠江医院急诊的又一大特色。
王前认为,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建设重点是整合相关学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是医院整体实力的体现,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动,共同参与其中。以胸痛中心为例,医院前期以心外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脏疾病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珠江医院心脏中心,此后又在心脏中心的基础上,把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介入治疗科和胸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职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珠江医院胸痛中心的组成架构。
医患互信是畅通“急救高速路”的最好保障
由于缺乏信任而造成的犹豫与等待,恰恰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大忌。
2017年9月19日,一封来自一名大龄产妇的超长感谢信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信中,这名产妇讲述了自己堪称惊心动魄的分娩经历。是珠江医院的妇产科危重症孕妇救治团队及时发现了产妇胎心监测结果的罕见异常——正弦波,在产妇既没有办入院手续、也没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医院果断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实施抢救,最终母子平安。
此事距离“8·31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过去不到一个月,社会对医患沟通的讨论正如火如 荼。这一传递医患关系正能量的惊险而又暖心的急救故事,迅速引起中央及省市各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东方时空》《晚间新闻》《共同关注》和《中国新闻》等多个频道和栏目都跟进作了专题报道,树立了医患关系的正面形象。
医生及时做出判断,患者信任配合,社会和媒体及时报道传播,作出正能量宣传……每一例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医院和医护人员都会倾尽全力,但是未必每一例抢救都能获得成功。
冯常森感叹,在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患者和家属。急救争分夺秒,患者或家属往往自己作不了决定,到了医院抢救中还要跟家里再商量,术前谈话许多时候并不顺利。”
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惠芳教授就告诉我们,医院设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抢救“绿色通道”,不仅要让医护人员知道,更关键的是让社会公众知道。要加强公众的健康知识教育,这是社会和医务人员都要共同努力的。“必须要有紧迫感,如果不及时作出决定,许多急危重症的黄金抢救时间窗口很快就过去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制订中,明确在加强院内“绿色通道”建设的基础上,强调了具有急性胸痛救治能力的医院与120、基层医院的合作,以及对社区人群宣教的职能。美国SCPC刚刚更新的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亦更加重视区域协同救治效率和对社区及大众的教育职能。
通过紧密型临床专科医疗联盟的建设,在区域内打造出一条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高速路”,正是王前院长在当前医改新形势下,为贯彻执行政府对大型公立医院在分级诊疗中积极发挥作用的新要求,而谋划的珠江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这也是珠江医院大力建设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卒中中心等疑难重症救治中心的重要原因。
“让一个个急危重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听到群众和社会对珠江医院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的肯定、赞扬,看到患者和医院医护人员脸上洋溢的笑容,作为医院
管理者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